臨時預應力張拉是節段拼架橋機施工的關鍵環節,通過精確控制張拉力與伸長量實現節段間剛性連接,為***預應力體系提供穩定基礎。以下從準備、實施、監測、驗證四個維度解析具體流程。

一、張拉前系統核查
設備狀態復核
檢查液壓千斤頂行程同步性(多吊點位移差≤0.5mm),配套油泵與油壓表需經第三方標定(精度≤1.0 級),并建立 “千斤頂 - 油表” 對應關系。采用扭矩扳手復核錨具螺栓預緊力至設計值,液壓管路保壓 5 分鐘壓降需≤0.5MPa。
預應力材料檢驗
逐根檢查精軋螺紋鋼表面質量,無銹蝕、裂紋及螺紋損傷。采用超聲波檢測儀核查錨墊板與孔道垂直度偏差≤1°,預應力孔道內無雜物堵塞。
測量基準建立
使用全站儀復核節段三維坐標(縱向偏差≤±3mm,橫向≤±2mm),在錨墊板表面標記張拉基準點。采用激光標線儀投射縱向中心線,作為張拉伸長量測量基準。
二、三維張拉工藝控制
分級張拉實施
初張拉:施加 10% 設計張拉力,校核千斤頂與錨具對中偏差≤2mm,標記鋼絞線初始位置。
分級加載:按 20%、50%、80%、100% 設計力逐級張拉,每級持荷 2 分鐘,同步監測油壓表讀數與伸長量。采用 PID 算法協調多吊點驅動參數,張拉力偏差≤±1%。
超張拉:達到 105% 設計力后持荷 5 分鐘,消除預應力損失,再回油至 100% 設計力錨固。
同步性控制
采用智能張拉系統(精度≤±1%),通過無線數據傳輸實現兩端千斤頂同步動作,伸長量偏差≤±2mm。對于多束預應力,按 “先腹板后底板、對稱均衡” 原則確定張拉順序。
三、過程監測與安全防護
實時數據閉環管理
應力監測:在錨具表面粘貼應變片,實時反饋張拉力值,超載 10% 時自動觸發聲光報警并停機。
伸長量校核:激光測距儀測量鋼絞線伸長量,實測值與理論值偏差≤±6%,超出時立即分析原因并調整。
環境控制:溫濕度傳感器聯動液壓油冷卻系統,維持油溫在 40-50℃;風速≥8m/s 時暫停作業。
冗余保護機制
機械限位:在千斤頂行程末端設置剛性擋塊,距極限位置 20cm 時觸發光電傳感器預警。
人員防護:張拉區域設置雙層防護棚,作業人員佩戴防沖擊面罩及雙鉤安全帶,禁止正對錨具站立。
四、質量驗證與記錄
錨固質量檢查
錨具回縮量:采用百分表測量,單端回縮≤6mm,總回縮量≤10mm。
預應力損失:張拉完成 24 小時后復測,應力損失≤5% 設計值,否則進行補償張拉。
節段變形:全站儀測量節段四角坐標,縱向偏差≤±5mm,橫向≤±3mm,高程≤±2mm。
數據追溯管理
生成張拉報告,包含張拉力、伸長量、持荷時間等參數,與 BIM 模型對比偏差≤±3mm。全程執行 “三檢制”,重點核查傳感器數據有效性及設備聯動可靠性。
T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