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化管理是龍門吊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的技術支撐,通過整合數據采集、狀態監控、維護調度等功能模塊,實現設備運行狀態的可視化與管理流程的標準化。這套管理體系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,覆蓋設備資產、運行監測、故障處置等關鍵環節,為設備安全高效運行提供***化管理手段。?

基礎架構需構建 “感知 - 傳輸 - 分析” 三層體系。感知層通過部署在關鍵部位的傳感器實現數據采集,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電機、軸承等部件的溫升情況,振動傳感器捕捉驅動機構的異常振動頻率,起重量傳感器記錄載荷變化,RFID 標簽則用于設備部件的身份識別與生命周期追蹤。傳輸層根據環境特點選擇適配方式,金屬結構密集區域采用有線傳輸(如光纜)保障穩定性,移動部件區域采用工業無線傳輸技術實現數據實時上傳,確保振動、電流等關鍵參數傳輸延遲不超過 1 秒。分析層通過邊緣計算網關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,結合預設的設備運行參數閾值(如電機溫升上限 70℃),生成標準化的狀態評估結果。?
核心功能模塊需滿足全流程管理需求。設備資產管理模塊建立數字化臺賬,詳細記錄設備型號、安裝日期、關鍵參數等基礎信息,實現從入庫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追蹤。狀態監控模塊通過數據大屏實時展示設備運行狀態,包括起升機構負載率、運行機構速度、制動系統響應時間等關鍵指標,支持多設備同時監控與參數對比分析。故障報警系統可自定義報警閾值,當檢測到超載、風速超標等異常情況時,自動通過短信、系統彈窗等方式推送報警信息,同步顯示故障位置與處置建議。維護管理模塊根據設備運行數據自動生成保養計劃,關聯備件庫存信息,確保維護工作按時開展,同時記錄每次維護的內容、執行人及驗收結果,形成可追溯的維護檔案。?
安全與質量控制機制是管理體系的保障。系統實行分級權限管理,操作崗僅可查看實時數據與接收報警,維護崗增加參數設置與工單處理權限,管理崗則擁有數據導出與報表審批權限。所有操作行為均記錄在日志系統中,包括參數調整、報警確認、維護記錄修改等關鍵操作,確保管理行為可追溯。數據校驗環節通過靜態數據(如設備額定參數)與動態數據(如實時運行參數)的交叉比對,識別異常數據并自動標記,避免因傳感器故障導致的誤判。定期對系統進行數據備份與功能測試,確保在突發斷電等極端情況下數據不丟失、核心功能正常運行。?
通過這套信息化管理體系,可實現設備故障預警準確率提升 60% 以上,維護計劃執行率提高至 95% 以上,顯著降低非計劃停機時間,為龍門吊安全穩定運行提供系統化的技術支撐。
T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