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華東某高架橋梁項目中,現澆箱梁施工采用 “品質號” 移動模架作業,其支腿依托軟土地基上的擴大基礎承載。連續三日強降雨后,模架監測系統突發報警:3#、5# 支腿沉降量達 16mm,遠超 JTGT F50-2023 規范允許的 5mm/24h 限值,且沉降速率仍以 0.2mm/min 遞增,箱梁底板已出現細微裂縫苗頭。?

險情發生后,項目團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。首先暫停混凝土澆筑作業,通過北斗毫米級監測系統加密數據采集 —— 在模架主梁、支腿頂部布設 32 個監測點,基準站遠離施工震動源 200 米外,確保每 5 分鐘更新一次沉降數據,***定位沉降核心區域為 3# 支腿周邊 8 米范圍。地質雷達掃描顯示,該區域地基因雨水滲透出現局部脫空,壓實度從原 92% 降至 85%,這是支腿沉降的根本誘因。?
應急頂升調整采用 “主動補償 + 被動持荷” 雙系統協同作業。在 3#、5# 支腿底部迅速布設 8 臺 200t 液壓千斤頂,與模架原有豎向調節裝置聯動,嚴格遵循 “從跨中向支座” 的頂升順序,每次頂升量控制在 2mm 以內,分 6 次完成累計 8mm 的補償量,頂升力始終維持在設計荷載的 90%,避免地基二次擾動。當千斤頂將模架頂升至設計標高后,立即通過被動機械調節裝置(絲杠頂托)鎖定位置,30 個支點同步受力,形成長期持荷支撐體系。?
同步實施地基加固措施:在沉降區域打入 12 根 Φ48×3.5mm 鋼管微型樁,深度直達硬土層,并用速凝混凝土封堵滲水點。調整澆筑方案為 “先底板→再腹板→***頂板”,每澆筑 30m3 暫停 1 小時,結合北斗沉降云圖動態補強薄弱點。三天后監測數據顯示,支腿累計沉降量控制在 4.7mm,箱梁軸線偏位僅 1mm,完全符合質量要求,比原計劃提前 18 小時恢復施工。?
此次案例印證了移動模架應急處理的核心原則:地質變化引發的沉降必須先通過***監測定位根源,頂升調整需嚴控速率與順序,且需同步加固地基消除隱患,才能實現安全與質量的雙重保障。
T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