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門吊以鋼鐵架構的磅礴體量與起重落放的機械張力,成為藝術創作中連接工業文明與人文情感的獨特意象。從畫布上的時代敘事到詩歌里的精神隱喻,從空間改造中的記憶載體到文學中的力量符號,它在不同藝術形式中被賦予多元內涵,既留存著工業實踐的原始印記,又承載著創作者對時代、歷史與生活的深度思考。

繪畫創作中,龍門吊是定格時代風貌的視覺錨點,其意象構建始終緊扣現實場景的情感共鳴。畫家張碧珊為致敬改革開放 40 周年創作的《通往致富之路》,將汕頭港的龍門吊作為畫面核心元素,以隸書與篆書的遒勁筆法勾勒設備輪廓,通過黑、白、灰的主色調與遠處鐵銹紅的背景形成呼應,讓鋼鐵吊臂與堆疊的集裝箱共同構成繁榮景象的視覺敘事。這種創作并非簡單的物象復刻,而是通過傳統筆墨技法與工業元素的融合,將龍門吊轉化為經濟發展與家鄉變遷的象征 —— 畫面中動靜交織的吊機與飛鳥,既展現了港口作業的繁忙活力,又暗含著 “海上絲綢之路” 延續的時代寓意,讓冰冷機械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的情感載體。
詩歌創作則賦予龍門吊以精神維度的隱喻,使其成為力量、歷史與希望的文化符號。陳思同在《鋼骨頌》中以 “鋼鐵的脊椎節節拔高”“俯仰皆能鑒天地,舉重若輕釣日月” 的詩句,將龍門吊的物理形態升華為民族崛起的精神圖騰。詩中 “最輕盈的起吊 / 往往馱著最沉重的歷史”“貨輪腹中的青銅器在蘇醒 / 吊鉤慢慢升起,續接青銅的骨節” 等句,巧妙勾連起現代工業與古老文明,讓吊臂的每一次升降都成為跨越時空的對話。這種意象構建突破了設備本身的實用屬性,將齒輪咬合的機械聲轉化為歷史敘事的韻律,使龍門吊成為承載民族記憶與未來期許的文化符號。
空間藝術中,龍門吊的意象通過工業遺跡的活化實現新生,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代的情感媒介。杭州白塔公園將廢棄的龍門吊改造為暮光之城咖啡廳的核心景觀,設計師保留其銹跡斑斑的鋼鐵架構,與室內湖州老株木的溫潤質感形成強烈對比。在這里,龍門吊不再是作業設備,而是時光的見證者 —— 櫻花紛飛時,鋼鐵吊臂與緋云般的花影相映;暮色降臨后,暖光透過鋼結構的縫隙灑落,讓工業遺跡轉化為承載城市記憶的情緒容器。這種改造實踐賦予龍門吊新的藝術生命,使其在商業空間中延續工業文化的基因,成為當代人觸摸歷史的實體媒介。
從繪畫中的時代鏡像到詩歌里的精神象征,從空間中的記憶載體到文學中的情感符號,龍門吊的藝術意象始終扎根于工業實踐的土壤。它既是鋼鐵與機械的物質存在,也是創作者投射情感、觀照時代的精神載體,在不同藝術形式中完成了從實用設備到文化符號的升華,成為工業文明與人文藝術交融共生的典型注腳。
T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