軌道系統是半門式起重機大車行走的核心支撐,其平直度、穩固性直接決定設備運行精度與安全 —— 一旦軌道出現變形、松動或腐蝕,輕則導致車輪啃軌、運行卡頓,重則引發設備傾斜、載荷墜落。當前,行業已圍繞《起重機械安全技術規程》(TSG51-2023)形成 “日常點檢防隱患、定期校準保精度、場景適配強防護” 的維護體系,同時結合港口、回收站、工業車間等場景的損耗特性優化細則,成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關鍵環節。?

日常點檢聚焦 “高頻風險點排查”,構建基礎防護屏障。軌道表面清潔是每日必做項:需清理軌面及軌道槽內的雜物 —— 廢舊物資回收站要重點清除金屬碎屑、螺栓墊片(避免車輪卡滯),港口需擦拭軌面鹽漬(防止腐蝕與打滑),某車間曾因未及時清理焊渣,導致車輪輪緣磨損量超原尺寸 15%。軌道連接部位檢查需關注細節:螺栓(壓板螺栓、接頭螺栓)需用扳手抽檢緊固狀態,防松螺母不得缺失或失效;軌道接頭處的間隙(常溫下應≤2mm)、高低差(≤0.5mm)需目視核查,某港口因接頭螺栓松動,導致軌道接頭錯臺達 3mm,引發大車行走異響。此外,支腿下方軌道基礎需檢查有無沉降:觀察軌道與混凝土基礎的貼合度,若出現縫隙(超 1mm)需標記并跟蹤,避免長期載荷作用下軌道進一步變形。?
定期維護側重 “精度校準與深度防護”,分周期落實管控。每周維護以 “緊固與潤滑” 為核心:重新緊固所有壓板螺栓(按設計扭矩值復緊,通常為 80-120N?m),在軌道工作面涂抹鋰基潤滑脂(減少車輪與軌道的摩擦損耗)—— 車間環境每兩周潤滑 1 次,戶外多塵場景需每周補充。每月維護聚焦 “接頭與偏差修正”:用塞尺測量軌道接頭間隙,超限時通過增減墊片調整;用水平儀檢測軌道水平度(偏差應≤1mm/m),若局部超差,可在軌道下方墊入薄鋼板(厚度不超過 2mm,且需滿焊固定)。每季度需開展 “精密校準”:采用弦線法(跨度≤20m 時)或激光軌道測量儀(大跨度設備)檢測直線度,確保每 10m 段偏差≤2mm;檢查軌道平行度(兩軌道間距偏差≤3mm),某重型機械廠曾因平行度超標,導致大車車輪啃軌嚴重,每月輪緣磨損量達 2mm。?
場景適配維護是應對復雜環境的關鍵。港口軌道需強化 “防腐與抗風”:每半年對軌道及螺栓進行除銹處理,噴涂防銹漆(戶外軌道選用氟碳漆,耐鹽霧性更強);軌道兩側需設置擋肩(高度≥50mm),防止大風天氣設備移位。廢舊物資回收站需側重 “抗沖擊防護”:軌道壓板選用加厚型(厚度≥12mm),避免重型報廢設備吊運時的沖擊導致壓板變形;軌道轉彎處(若有)需檢查曲率半徑(應≥15m),防止車輪與軌道內側過度摩擦。車間軌道需控制 “油污與粉塵”:每日用棉布擦拭軌面油污,每月用壓縮空氣清理軌道槽內積塵;若軌道穿越焊接區,需在軌面鋪設臨時防護板(防止焊渣燙傷軌面)。戶外軌道還需做好 “排水防護”:軌道兩側應設置排水溝(坡度≥3‰),避免雨水浸泡基礎導致軌道沉降,某露天堆場曾因排水不暢,使軌道基礎混凝土開裂,被迫停運維修 1 周。?
常見問題處理需遵循 “對癥施策” 原則。面對 “車輪啃軌”:先排查軌道平行度,若間距偏差超 3mm,需松動壓板螺栓調整軌道位置;若軌道直線度超標,可采用火焰矯正(局部變形時)或更換短節軌道(嚴重變形時)。針對 “軌道基礎沉降”:輕微沉降(縫隙≤2mm)可墊入鋼板并點焊固定;沉降超 5mm 時,需鑿開基礎混凝土,重新澆筑墊層(選用 C30 以上混凝土)。處理 “軌道腐蝕”:輕度銹蝕(表面氧化皮)可采用鋼絲刷除銹后涂漆;銹蝕深度超軌道厚度 10% 時,需局部更換軌道(更換段長度應≥2m,且接頭處需打磨平滑)。?
維護制度執行呈現 “規范與短板并存” 的現狀。合規企業已實現軌道維護 “電子化建檔”:記錄每次點檢數據、校準結果及更換部件信息,存檔期不低于 5 年;某大型港口采用 “軌道健康度評估”,每半年結合磨損量、偏差值打分,低于 80 分時啟動專項維護。但中小企業仍存在漏洞:部分回收站為節省成本,省略季度精密校準,僅靠目視檢查判斷軌道狀態;某車間因長期未緊固壓板螺栓,導致軌道偏移達 5mm,引發大車運行振動超標,最終造成載荷晃動碰撞設備。?
從實際應用可見,半門式起重機軌道系統維護的核心是 “防微杜漸 + ***適配”—— 通過日常點檢及時清除小隱患,依托定期校準維持精度,結合場景特性強化防護,才能避免軌道問題擴大化,為設備安全運行筑牢基礎。
TEL